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
【资料图】
核心提示
怎样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?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村支书薛安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,“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。怎么干?首要的是产业兴旺,有了富民产业,然后才能留住人、留住年轻人。最终形成人才、土地、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。”
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最出名的是冬枣。
“我们村还有个更重要的特色,侍弄冬枣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。”村支书薛安全笑着说。
8月16日早晨,记者在小坡村冬枣产业园区见到薛安全,站在冬枣产业园二层的“观景台”上,看着望不到边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薛安全笑着说:“乡村振兴最终要靠年轻人,有了生力军,啥事都好办。走,带你们去看看。”
冬枣冷棚里,90后果农张楠正忙着组织大家采摘冬枣。“我的12亩钢架大棚,一亩地产3000斤,一斤卖9块钱,年收入30多万元。”张楠脸上挂满笑容。张楠今年刚满30岁,种植冬枣已经4年了,家里除了12亩钢架大棚,还有10亩冷棚,年收入40多万元。“这几年冬枣产业发展起来了,好多在外的年轻人都回来了。”张楠笑着说。
针对村里的年轻种植户,58岁的村会计王念红特意走访统计过。他说:“我们村80后有1040人,现在回村种冬枣的有840人,占到八成。”显然,在小坡村,中青年已成为种植冬枣的主力军。
小坡村地处黄河西岸,村里15000亩耕地中,有8000亩滩地为盐碱地,种啥啥不成,穷得响叮当。2003年,在村支书薛安全的带领下尝试种植冬枣,已有20年历史了。
过去没有冬枣,村里种棉花和药材,产量低、劳动强度大,年轻人嫌麻烦、嫌累、嫌赚钱少,更愿意出去打工。刚开始发展冬枣,建的都是“小冷棚”,侍弄的还是50后、60后。据薛安全讲,有一段时间,村里青壮劳力跑出去打工的有600多人。
青年人都出去了,村里哪能不冷清?
令薛安全高兴的是,“老黄历”已经翻过去了。现在的小坡村靠着冬枣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“亿元村”,全村968户,共有3000亩钢架大棚和坑棚,1.2万亩冬枣冷棚,劳动力几乎全“粘”在了大棚上。
为啥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留在村里?薛安全分析有三个原因。一是收入有保障。全村户均15个棚,保守每年户均收入15万元没问题。二是配套服务好。村里陆续建起冬枣交易市场、冬枣培训基地、冬枣合作社,种收销售一体化服务,不用出村,省心省事。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了,生活有品质。村民住上了楼房,通了暖气和网线,还有农家书屋、健身广场、卫生室等。
“村里创业环境这么好,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?”36岁的孟志妮接过话茬。她毕业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,一度在外地“漂了”四五年,做过动漫设计、当过培训机构老师……几年前,她回家从1个钢架大棚起步,如今发展到5个钢架大棚,10个冷棚,年收入20多万元。
距离孟志妮家不远,是李楠家的12个大棚。
32岁的李楠过去曾嫌种植冬枣又苦又累,于是去深圳打工。3年前,他被村里的冬枣大棚吸引回乡,现在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。
村里多了年轻人,乡村开始“年轻”起来。薛安全举了个例子:“以前卖枣没门路找不到买家,也不知啥价格,只能瞎碰;现在村里人用上了电脑、智能手机,建起微信群、微信公众号,实现了‘枣农不出门,便知全国枣’。”
从黄河滩里的万亩冬枣园区开车往北,就到了小坡村的“冬枣交易市场”,时下正值冬枣成熟季,每日清晨这里都是车来车往,好不热闹。
“现在小坡冬枣名气打出去了,一到成熟季,外地客商挤满了冬枣交易市场,平均一天往外运十来车,枣不出村就能卖上高价。”王念红说,现在有稳定客户和市场,棚再多也不怕。
谈起乡村振兴,见过“大世面”的薛安全说:“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。怎么干?首要的是产业兴旺,有了富民产业,然后才能留住人、留住年轻人。最终形成人才、土地、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。”
责编:周佳
校对:李二娟
审核:董智勇
关键词: